The Scrapbook: A Novel

記憶剪貼簿

類別 : 文學小說
ISBN:978-0593701904
頁數 : 256
出版 : Pantheon, 2025 年 6 月 17 日
版本 : 精裝版
版權窗口 : 繁體博達代理David / 简体博達代理David

內容介紹

這應該是 David 今年讀到最動人的小說故事。作者筆觸優雅,角色對白細膩深刻,讀者很容易沉浸其中、貼近角色的內心世界。《記憶剪貼簿》不只是描寫一段遠距離愛情故事,更觸及納粹大屠殺所留下的歷史創傷如何阻撓兩個相愛的人獲得幸福——一段被歷史恩怨糾纏的戀情。

 

我在快速翻閱英文書稿時,腦海浮現當初讀楊雙子的《臺灣漫遊錄》時的感受。書中的青山千鶴子與通譯王千鶴之間若有似無的情愫,正是因為日本殖民臺灣的歷史與二戰陰影,使他們始終無法平等地彼此理解與靠近。這讓我也想起很多作品中以敵對國族、種族或階級為背景,描繪注定無法被祝福的戀情——正如《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by Anthony Doerr)小說中德國少年韋納與失明的法國少女瑪莉蘿兒。

 

我 2008 年第一次參加法蘭克福書展,結束後搭乘 ICE 高速列車前往柏林,途中與一位德國年輕人聊起二戰歷史。那時我感覺德國人依然帶著一種自卑與負罪感,深知自己對納粹大屠殺負有責任。因此,當我讀到《記憶剪貼簿》中克里斯多夫帶安娜前往達豪集中營博物館時,那份不安與內疚令人格外動容。

 

以下這段摘文,我特別有感觸:

「那麼,也許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我說,「失憶這件事。如果德國人把自己看成是希特勒的受害者,那他們就能把盟軍視為解放者。他們就能拒絕法西斯,擁抱民主。」
「是啊,但這種失憶是有代價的。普通的德國人花了很長的時間,才開始面對他們——不好意思,是我們——對猶太人所做的事。」
……
「我們在美國做得還不如德國人。華盛頓根本沒有一座關於奴隸制的博物館。我的意思是,有些人還會在南方的莊園辦婚禮。」
他聳了聳肩,一臉無奈。「我不知道答案是什麼,」他說,「但這是我們必須時時思考的——我們內心深處,我們德國人身上——有著這樣的殘暴傾向」
「克里斯多夫,你並不殘忍。」
他有點憂傷地看了我一眼,然後結了帳。

 

如果您對這本小說有興趣,歡迎向 David / Karen 索取書稿。
 

★版權已售英國(Jonathan Cape)、以色列(Yedioth Books)
★作家希瑟・克拉克(Heather Clark)登上最新一期《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的封面!同一期雜誌內頁也刊登了她的新作《記憶剪貼簿》(The Scrapbook)的星級書評

 

1996年即將畢業哈佛大學的安娜,愛上了來訪的德國學生克里斯多夫。他俊美、聰明,讓人無法抗拒。她追隨他來到德國,一個表面迷人、廣場優雅、建築壯麗,卻掩蓋著戰爭創傷與歷史陰影的國度。克里斯多夫口頭譴責納粹的罪行,卻對自己祖父的過往保持神祕;而安娜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則是自己美國祖父在戰爭末期拍下的照片——那些珍貴影像被收藏在一本只有她見過的剪貼簿中。

 

她反覆往返於德國,渴望進一步了解這段感情,也更接近克里斯多夫。但小說的敘事不斷被穿插的戰時章節所打斷——克里斯多夫的祖父曾為納粹作戰,安娜的祖父則參與了解放集中營、攻入希特勒的鷹巢。兩人祖父的支離記憶,橫亙兩代之間,逐步撕裂著當代的戀人。

 

這不是一部「二戰小說」,《記憶剪貼簿》是感人的初戀敘事,也是一部深刻反思家族記憶、歷史良知與個人身分的小說。
 

作者介紹

作者希瑟・克拉克(Heather Clark)是知名傳記作家,著有廣獲國際讚譽的《紅色彗星:西維亞・普拉斯短暫而耀眼的一生》(Red Comet: The Short Life and Blazing Art of Sylvia Plath)。該書榮獲普立茲獎決選、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決選、洛杉磯時報圖書獎決選,更入選《紐約時報》、《衛報》、《波士頓環球報》、《文學中心》(Literary Hub)等多家媒體的年度十大好書。

她曾獲多項重要文學與學術獎助,包括古根漢獎學金、紐約公共圖書館卡爾曼研究中心獎助、杜魯門・卡波提文學評論獎、NEH公共學者獎助等。其作品散見《紐約時報》、《哈佛評論》、《Poetry》、《時代》、《Air Mail》、《文學中心》、《PN Review》、《泰晤士文學增刊》等刊物。現居紐約郊區,擁有牛津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學位。
 

書評

「普立茲獎決選作家以《記憶剪貼簿》再度驚豔讀者,這是她充滿熱情與洞察力的首部小說。」
——《出版人週刊》(封面推薦,星級書評)

「希瑟.克拉克的《記憶剪貼簿》是一部傑作。這段靜謐而撼人的愛情故事,細膩地提醒我們:二戰在世界各地和世代之間所留下的深遠影響,或許最令人痛心的痕跡,正藏在兩個孤獨靈魂的親密互動中。」
——麗貝卡.唐納(Rebecca Donner),《紐約時報》暢銷書《All the Frequent Troubles of Our Days》作者

「透過一段細膩描寫的戀情,克拉克探討納粹陰影如何持續糾纏那些戰後出生的人。這是一部令人驚豔的傑出小說。」
——茱莉亞.博伊德(Julia Boyd),《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第三帝國村莊》作者

「英格博格.巴赫曼曾問過:『戰爭何時才會真正結束?』《記憶剪貼簿》以銳利而溫柔的筆觸,回應了這個永恆的提問。這是一部關於年輕戀情的私密書寫,細緻描繪出一整代人如何在過去的瓦礫堆中尋找自身定位的哀愁傳承。克拉克提醒我們,歷史從不如我們想像中遙遠,而我們必須捨棄多少,才能真正向前。這是一部靜靜震撼人心、讓人無法釋手的作品。」
——莎曼莎.羅絲.希爾(Samantha Rose Hill),《漢娜.鄂蘭傳》與《遺緒:漢娜.鄂蘭詩集》作者

「歷史小說總在精準再現過往與呼應當下之間尋求微妙平衡。希瑟.克拉克在《記憶剪貼簿》中,以深刻的洞察力,將一段當代愛情故事置於德國二戰及其後時期的陰影下。她游刃有餘地處理艱深的歷史議題,使戰爭的複雜遺緒在今日讀者眼前變得可感可解。」
——馬修.隆戈(Matthew Longo),《The Picnic》作者

「一部優雅而令人不安的小說,描繪歷史的重擔與愛情的幻象。克拉克以傳記作家的細膩觀察與小說家的深刻筆觸,在過去與現在、國族與個體之間,勾勒出一道道裂痕,揭示歷史如何留下餘震——不在宏大的敘事中,而在一段段親密糾葛裡。」
——莎娜.克拉西科夫(Sana Krasikov),《愛國者》作者

「一幅流暢而銳利的畫像,描寫一段令人著迷的青春戀情。克拉克深刻捕捉兩位年輕知識份子在愛情與歷史重負間交戰時的心理微妙與情感脈動,探索遺緒、道德責任,以及戀愛中不可避免的偏見與失調。」
——奧布.芮.雷斯克(Aube Rey Lescure),《江東江西》(River East, River West)作者

得獎紀錄

作者Q&A
與《The Scrapbook: A Novel》作者 Heather Clark 的對談

 

請談談這本小說《The Scrapbook》。
《The Scrapbook》是一部關於愛與戰爭的小說,穿梭於1990年代與1940年代之間,講述美國女子安娜與德國男子克里斯多夫之間的愛情故事,以及他們各自的祖父在二戰中分別為敵的過往。小說大部分場景設定在德國,由安娜敘述,也有些章節回溯至戰時,描述兩位祖父在巴伐利亞與白俄羅斯的經歷。

故事始於1996年,當時即將自哈佛畢業的安娜邂逅了來自德國的交換學生克里斯多夫。她為他的聰明與俊朗所傾倒,在這段形塑性極強的一年中,兩人往返於德國,造訪紐倫堡、海德堡、慕尼黑與達豪。然而,隨著兩人面對各自家族黑暗歷史的真相,這段戀情逐漸變得動盪不安。安娜無法忘記祖父留下的剪貼簿中那一張張揭露戰爭恐怖的照片,而克里斯多夫則在納粹祖父遺留下的罪疚中掙扎。儘管重建後的城市表面光鮮亮麗,德國依然滿是幽靈。

 

妳過去出版過三本關於詩人的非虛構作品。為何這次會改寫小說?
2015年,我的祖父在91歲時辭世。我知道他是二戰時的美軍士兵,參與了解放達豪集中營的行動,但他從未談及戰爭。在他的葬禮後,祖母從閣樓拿下他保存的戰時剪貼簿,我在餐桌上看到了他在達豪拍攝的駭人照片。

那幾張照片讓我難以忘懷。儘管當時我正埋首於寫《紅彗星》這本關於西維亞・普拉斯的傳記,卻無法停止對這些照片的思索。那一刻,我與二戰及大屠殺產生了深刻的個人連結。為了理解祖父的經歷,我開始狂熱地閱讀有關戰爭的書籍。雖然曾考慮寫成非虛構作品,但對祖父的細節了解太少,於是決定虛構出一切。經歷過撰寫1,100頁傳記、無止盡註解與查證的過程後,虛構反而讓我感到自由。

 

《The Scrapbook》被稱為一種不同的二戰小說,為什麼?
我在1990年代待在德國時,對於戰爭與大屠殺紀念物的稀少感到不安。我記得自己坐在迷人的德國小廣場上,思索著僅僅五十年前,這些地方曾是一片廢墟,數百萬人因為德國發動的戰爭而喪命。當時我覺得整個社會有種壓抑,一種集體的沉默陰謀。

來到2025年,德國的確已建立了許多有關大屠殺的博物館與紀念碑。這樣的反思始於1990年代,當德國人對國防軍在東歐的暴行有更多認識。我想描繪那個特殊歷史時刻——戰後五十年,記憶逐漸褪色,但歷史陰影仍在。克里斯多夫在回望與前行之間掙扎,而安娜陪伴他一起面對這段歷史。他們互相學習,一起見證那段不肯沉睡的過去。克里斯多夫開玩笑說他正在給安娜一場「德式教育」,但其中也不乏真意。他對德國與大屠殺的思索,也讓安娜開始正視美國歷史上對非裔美人的暴行。

 

小說中反覆出現「骯髒的錢」,不論是過去或現在,為什麼?
我讀過一本書《希特勒的受益者》(Hitler’s Beneficiaries),作者戈茲·阿里(Götz Aly)詳細記錄納粹如何掠奪猶太人財產。書中描述了這些掠奪的實際操作——例如,荷蘭的公司會在猶太家庭被送往集中營的數小時內就派貨車來搬空家當,鄰居冷眼旁觀。這種事遍及歐洲。那些財富去了哪裡?誰從中獲益?後代應該獲得賠償嗎?我想在小說中探討這些問題。

在小說中,「骯髒的錢」的概念貫穿始終。即使是今日,人們依然在面對這筆歷史債務。為什麼這主題如此重要?
這不只是歷史事件的探討。我讀過戈茲・阿里的《希特勒的受益者》(Hitler’s Beneficiaries),書中指出,納粹政權的社會福利支出和軍費多半是靠掠奪猶太人財產來支付的。我記得有段描寫:在荷蘭,當猶太家庭被遣送至集中營前幾小時,政府或私人機構就會派卡車去把他們的家具清空搬走,鄰居們則默不作聲地旁觀。讀完後我一直想:「那些東西後來去了哪裡?誰受益了?這筆財富是否延續到了下一代?」這些問題都進入了小說中。

克里斯多夫的家族並非極端惡棍,但他開始質疑自己的物質條件是否來自不義的源頭。他發現祖父在戰後靠著收購前猶太家庭的企業致富。這讓他對家族財富、德國的重建模式,甚至對自身的未來都產生質疑。

 

《The Scrapbook》融合了戀愛、歷史與戰爭三大主題。這部小說如何回應當前的政治現實?
我們正處在一個歷史記憶逐漸消退的時代,許多年輕人對於二戰與大屠殺所知甚少。極右勢力在歐洲與美國崛起,我認為小說可以作為記憶的載體,提醒我們歷史的重量。

這本書也是對德國「記憶文化」(Erinnerungskultur)的一種回應。德國在戰後經歷了漫長的反思過程,如今已經建構起相對成熟的歷史記憶框架。與此同時,美國卻尚未真正正視奴隸制度、原住民屠殺等歷史創傷。我希望透過安娜與克里斯多夫的故事,讓讀者思考歷史如何塑造我們的身份、情感與道德觀。

 

妳的非虛構寫作以精準、詳盡著稱,轉向小說創作是否面臨不同的挑戰?
是的,非常不同。寫《紅彗星》時,我花了將近十年查閱信件、日記、檔案,生怕錯過任何細節。而小說則允許我想像與重建。我可以自由安排對話、場景、人物心理,而不必受到資料所限。

不過,我仍然維持了某種研究者的習慣。我大量閱讀二戰時期的士兵回憶錄、德國歷史、城市地圖與火車時刻表,只為確保場景真實可信。這是我作為學者與小說家的折衷方式。

 

希望讀者從這本小說中獲得什麼?
我希望讀者能沉浸於這段令人心碎又令人思考的愛情故事,同時對歷史留下更深的印象。也希望這部作品能促使大家思考家族記憶、歷史責任與愛情中的誠實與欺瞞。
 

記憶剪貼簿

The Scrapbook: A Novel

記憶剪貼簿

回到最上層回到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