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那一天,菅原晋也從我們面前消失了。
故事舞台在東北沿岸某所高中。那裡發生的些許謎團中總有菅原晉也的身影。
校舍被破壞的前夜出現的藍色鬼火;
在泳池邊吃午餐時,把上前搭話的同班同學推入水中的女學生的真正用意;
花瓶中沒有明確主題的插花畫作。
以及,自從高中畢業後、在進入大學前的2011年的「那一天」起,菅原就從我們眼前消失了──。
菅原是一位飄忽內斂、高中生活看似平凡卻瀰漫不可捉摸感的青年,
他總是被「越重要的事物越無法珍惜」這種惡習所困擾,這種自我矛盾成為他性格的核心。
而故事的基底,便是2011年的那一天——東日本大地震。
地震之後,菅原晉也突然消失,從此只存在於眾人的記憶中。
藉由眾人口中傳遞出的細碎回憶,菅原也不再是一個人,而是集體記憶中的存在,
他的缺席不只代表個人失蹤,更象徵著震災所奪去的無數個理所當然的日常。
小說透過一連串微型謎團所帶來的人物回憶與片段,讓讀者逐步拼湊出他在高中三年的生活軌跡,
這些散落的懸念像碎片一般,拼湊出他與同伴們情感交織的輪廓。
而故事角色眼中永遠的缺席者,則留下一群仍活在記憶中的人們,以及對「那一天」無聲卻沉重的挽歌。
整部作品如同一場追憶之旅,在青春的溫柔與平靜裡,探尋失去與存在的交匯。
書中每個謎題(藍色鬼火、泳池事件、花瓶畫)既是情節張力,也如青春中難以解釋的小插曲,令人驚訝卻真切。
這些生活的細節,讓人感受到青春的曖昧與不確定。
作者以日常敘事編織出菅原晉也的三年高中生活,呈現一位不擅珍惜卻內心渴望的少年的真實面貌。
這種矛盾心理令人心疼卻又真實,亦告訴讀者一個道理:去了解一個人,永遠不會太遲。
它既是青春小說,也是災後文學的一環,不僅闡述記憶如何塑造人們心底的人,
更提醒了我們在日常中,某些青春與存在一旦消逝就不會再回來。
而這種無法回歸的失落,正是人生一大課題。
透過這本書,讀者將漸漸釋懷、明白青春的脆弱與生命的可貴,並學著如何攜帶失落繼續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