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どもの非認知能力を育てる17の習慣
17個培養孩子非認知能力的習慣
內容介紹
腦科學家出身的作者,在參與超過200所幼兒園與教育現場的過程中,看見了一項重要的事,那就是「非認知能力的六種力量」。
這些能力無法僅憑成績衡量,卻深深左右孩子的幸福與成就。那麼會大幅左右孩子人生的非認知能力是究竟甚麼呢?
作者總結出這六項關鍵:幹勁與好奇心(內在動機)、自信(自我肯定感)、自我控制力(自制心)、創造力(發想力)、溝通能力(共感力)、心理韌性(克服困難的能力)。
本書結合腦科學研究與育兒實踐的家庭教育指南,由長年活躍於教育現場的腦科學家與插畫家合作完成,以漫畫輕鬆呈現真實育兒場景。
書中核心觀點指出:「非認知能力」因為無法用分數衡量,其重要性往往被忽略,然而它卻是主導孩子人生發展的一大力量。
這也是現今家長或教育者的盲點,過於習慣用成績來衡量孩子的表現,卻忽略了他們面對困難的態度、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以及對自我的認同感等。
因此作者透過淺顯易懂的漫畫與科學解說,介紹17種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教育習慣。從首章的讚美開始,與其說「你好棒!」不如說「你努力過了呢」
或是「你自己想到辦法了呢」,讓人深刻理解到傳遞的說法不同,會使聽者有不一樣的感受,過度讚美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表現焦慮,
而肯定過程則能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與持續力。此外,多數人因無法接受失敗帶來的挫折進而產生壓力,這些壓力不止出現在小孩身上,父母也同樣會焦慮。
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不需要完美,只要做到『夠好』就行了,作者提醒我們放下對「理想父母」的執念,因為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你,而是真心關心他們的你。
而痛苦本身就是成長的起點,許多父母想保護孩子不受挫折,卻忘了孩子能在失敗或難過的情境中學習情緒調節與心理韌性。
另外還有「學會傾聽」、「停止命令、改用提問」等章節針對親子關係的應對方法,幫助父母在育兒中建立穩固的心靈教育基礎。
這些習慣不需特殊技能或花費,只要用心陪伴與正確引導,就能讓孩子從小建立自信與主體性,孩子的「生存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快速成長!
使他們能在未來社會中穩健地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總說小孩像一面鏡子,反映著大人們的一舉一動與思考模式,這本書不僅幫助孩子成長,也幫助父母自我修煉;
不是強調「教什麼」,而是「怎麼與孩子相處」,這些「看不見的教育」才是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力量。
適合給希望以長遠眼光培養孩子內在力量的家長。
【目次】
第1章 讚美
第2章 傾聽
第3章 不要命令,要提問
第4章 理解痛苦
第5章 體驗
第6章 交由孩子自己來做決定
作者介紹
腦科學專家。
1975年出生於宮崎縣高千穗市。 畢業於東京工業大學生物資訊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
曾在日本專利局工作,後於2008年成立了一家研究成功人士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异的公司。
開發了全球成功人士的腦科學研究和激發其天賦的方法,迄今已為包括企業、教育工作者、老年人和家庭主婦在內的2萬多人舉辦了講座。
活躍於很多電視節目中。 其著作『80歳でも脳が老化しない人がやっていること』(アスコム)銷量達20萬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