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者查詢
TAKEYUKI NISHI
西剛志

腦科學專家。
1975年出生於宮崎縣高千穗市。 畢業於東京工業大學生物資訊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
曾在日本專利局工作,後於2008年成立了一家研究成功人士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异的公司。  
開發了全球成功人士的腦科學研究和激發其天賦的方法,迄今已為包括企業、教育工作者、老年人和家庭主婦在內的2萬多人舉辦了講座。  
活躍於很多電視節目中。 其著作『80歳でも脳が老化しない人がやっていること』(アスコム)銷量達20萬册。
 

作品

腦科學家出身的作者,在參與超過200所幼兒園與教育現場的過程中,看見了一項重要的事,那就是「非認知能力的六種力量」。 這些能力無法僅憑成績衡量,卻深深左右孩子的幸福與成就。那麼會大幅左右孩子人生的非認知能力是究竟甚麼呢? 作者總結出這六項關鍵:幹勁與好奇心(內在動機)、自信(自我肯定感)、自我控制力(自制心)、創造力(發想力)、溝通能力(共感力)、心理韌性(克服困難的能力)。   本書結合腦科學研究與育兒實踐的家庭教育指南,由長年活躍於教育現場的腦科學家與插畫家合作完成,以漫畫輕鬆呈現真實育兒場景。 書中核心觀點指出:「非認知能力」因為無法用分數衡量,其重要性往往被忽略,然而它卻是主導孩子人生發展的一大力量。 這也是現今家長或教育者的盲點,過於習慣用成績來衡量孩子的表現,卻忽略了他們面對困難的態度、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以及對自我的認同感等。 因此作者透過淺顯易懂的漫畫與科學解說,介紹17種能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教育習慣。從首章的讚美開始,與其說「你好棒!」不如說「你努力過了呢」 或是「你自己想到辦法了呢」,讓人深刻理解到傳遞的說法不同,會使聽者有不一樣的感受,過度讚美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表現焦慮, 而肯定過程則能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與持續力。此外,多數人因無法接受失敗帶來的挫折進而產生壓力,這些壓力不止出現在小孩身上,父母也同樣會焦慮。 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父母不需要完美,只要做到『夠好』就行了,作者提醒我們放下對「理想父母」的執念,因為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你,而是真心關心他們的你。   而痛苦本身就是成長的起點,許多父母想保護孩子不受挫折,卻忘了孩子能在失敗或難過的情境中學習情緒調節與心理韌性。 另外還有「學會傾聽」、「停止命令、改用提問」等章節針對親子關係的應對方法,幫助父母在育兒中建立穩固的心靈教育基礎。 這些習慣不需特殊技能或花費,只要用心陪伴與正確引導,就能讓孩子從小建立自信與主體性,孩子的「生存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快速成長! 使他們能在未來社會中穩健地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總說小孩像一面鏡子,反映著大人們的一舉一動與思考模式,這本書不僅幫助孩子成長,也幫助父母自我修煉; 不是強調「教什麼」,而是「怎麼與孩子相處」,這些「看不見的教育」才是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力量。   適合給希望以長遠眼光培養孩子內在力量的家長。   【目次】 第1章 讚美 第2章 傾聽 第3章 不要命令,要提問 第4章 理解痛苦 第5章 體驗 第6章 交由孩子自己來做決定
最新研究表明,擁有良好品格的人相較於擁有才華的人,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這是因為,當一個人的品格高尚時,會更容易贏得他人的信任、尊重和合作機會。 其中,正直是“人品好”的覈心特質之一,它體現在對待任何事情時的認真與耐心。   有趣的是,這種正直和深入思考的傾向在“內向”的人身上更為顯著。 童年時期性格內向、習慣與自己獨處的人,在成年後往往能够展現出非凡的光彩。 那麼,這些人是如何成長和蛻變的呢? 事實上,許多最成功的人都是從內向的性格出發,逐步發展成為內外兼修、兼具才華和品格的個體。 內向者具有許多獨特的優勢,如深度思考、專注力强等,這些都可以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助力。   性格並非一成不變,只要願意付出努力,內向者同樣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傾向。 然而,內向者有時會受到童年時期“創傷”的影響,產生消極的思想。 但好消息是,這些創傷並非無法消除。 通過一定的方法和努力,我們可以消除這些創傷,讓痛苦不再成為阻礙我們前進的絆腳石。 本書旨在為那些渴望瞭解和發展自己個性、邁向成功的人們提供指引。 無論你是內向還是外向,都可以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   【目錄】 第1章:內向與外向——真實的自我 第2章:隱藏在安靜中的强大力量 第3章:謙遜與卓越的人們 第4章:“恐懼學習”與“快樂學習”所造就後天性格 第5章:打破理想的幻影 第6章:“人”、“環境”和“行為”都能改變你 第7章:一分鐘改變生活的“區域練習TM”
回到最上層回到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