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者查詢
Kousuke KAMIMURA
上村公亮

上村公亮KAMIMURA Kousuke

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孩子職業生涯應援團」團長。出生於神奈川縣橫濱市。

被譽為“零厭學兒童教師”。在日本全國範圍內厭學兒童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他所擔任班主任的班級中,實現了“厭

學兒童為零”的成果。至今已為約7,000名兒童及其家庭、支援者提供指導與建議。

目前主要擔任發育障礙兒童支援事業所與課後託管班的巡迴諮詢員,支持具有發展差異的兒童及其家庭與支援人員。

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可供家庭免費獲得支援的“障礙兒童諮詢支援事業”。

在其領導的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孩子職業生涯應援團”中,秉持著“在孩子畢業或父母調職後也不間斷支援”的使

命,持續終生陪伴並支援有需要的“這個孩子”與其家庭。

作品

親子關係所有問題背後,都是「歸屬感缺失」在作怪!--親子關係再難,也能用一支筆修復? 《孩子日記》:一本寫給親子關係的「安全感修復手冊」。 本書是一本充滿溫度與智慧的育兒指南。 作者上村公亮曾是日本一所小學的教師,以實現「零厭學」的教育目標而聞名。他並非一開始就能遊刃有餘地面對厭 學問題,反而曾陷入深深的挫敗感,甚至自己也曾經厭學。然而正是這些經歷,促使他去思考:究竟什麽樣的親子關 係,才能真正構築出孩子的「歸屬感」? 本書圍繞一個看似簡單卻極具轉化力的工具——孩子日記展開,講述如何透過寫日記,改變孩子與父母的溝通方式、 重建親子信任、並最終帶來令人驚喜的成長轉變。 書中以一位母親A女士為引子。她疲憊地面對一個不聽話、不上學、對生活缺乏動力的孩子,甚至一度懷疑自己不適 合當母親。直到她接觸到「孩子日記」,事情開始發生變化——她不再情緒化地責罵孩子,學會接納孩子的狀態,親 子衝突減少,孩子也逐漸找回了笑容與動力,甚至主動提出想回學校上課。這一切的背後,是一種新的觀察與溝通方 式的開啟。 「孩子日記」其實源自教育哲學家上田薫提出的「記錄卡」概念——一種記錄孩子行為與心理、幫助教師理解個體的 工具。上村將其生活化、家庭化,發展出三種形式的日記: 「咦咦日記」: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的某些行為讓自己感到「咦?怎麽會這樣?」時,記錄下來的筆記。這 種日記就像是和自己情緒開會的「作戰記錄」,幫助父母在情緒爆發前先冷靜思考,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麽。有些父母 寫著寫著就發現,自己不再總是揪著孩子的毛病不放,而是開始用更寬容、更好奇的眼光去理解孩子的行為。 「你來我往日記」:是一種親子輪流寫、互相傳閱的「交換日記」。特別適合親子溝通有障礙,或孩子正處在封閉、 叛逆期的家庭。透過文字,孩子能自在表達自己的心聲,而父母也能用理解和鼓勵去回應,從而重新建立起安全感滿 滿的溝通橋樑。書中有個孩子曾在日記中寫道:「其實我只是希望妳能抱抱我。」媽媽看完非常震撼——原來那些對 抗的背後,是孩子渴望被理解、被愛的孤獨感。 「時光日記」:是父母回憶自己童年時的經歷,把當時的喜怒哀樂寫下來。這個過程能幫助父母意識到,每個人成長 的節奏都不一樣,自己的孩子並不是「複製貼上」來的。有位媽媽在寫的時候發現,自己小時候也常常被父母否定, 於是理解了為什麽自己總是會無意識地批評孩子。「療癒過去的自己」,反而成為修復當下親子關係的重要鑰匙。 書中不僅詳細介紹了三種日記的寫法,還通過大量真實案例和Q&A,解決如「我沒時間天天寫怎麽辦?」「孩子寫 的內容讓我想反駁怎麽辦?」等實用問題,讓初學者也能輕鬆上手。 在最後一章中,作者強調:真正的「歸屬感」並不是完美家庭或無衝突環境,而是一個心可以安心停留的空間。孩子 的行為並不是「問題」,而是表達內心需求的方式。只要父母願意停下來觀察、傾聽,並用筆去記錄與理解,孩子也 能重新煥發自信與勇氣。 本書並非提供萬能公式,而是引導父母透過「寫」,去看見孩子真實的一面,也看見自己。它適合: 正在面對厭學、叛逆或溝通困難孩子的父母 感到育兒疲憊、缺乏信心的照護者 想要建立更深層親子連結的家庭 教師、教育工作者及心理相關從業人員 只需一本筆記本和一支筆,就能改變一個家庭的氛圍。這不是奇跡,而是愛的語言被記錄與重讀的過程。 書中帶有大量真實而動人的親子溝通案例,讓你在讀的過程中感受到:原來理解和歸屬,並不遙遠,和解也可以從一 行字開始。 也正因為作者上村公亮擁有豐富的教學現場經驗、親歷了從熱血教師到身心俱疲的挫折,再到找到破解親子困境的方 法,他所分享的每一個建議都不是理論空談,而是紮根現實、經得起檢驗的實用之道。正是這樣的背景與經歷,讓這 本書不僅真實可信,更充滿力量。   既不是過度保護,也不是放任自流——找到與孩子“剛剛好”的距離感 有一位媽媽來向我諮詢,說她讀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在暑假結束後變得不想上學了。 這位媽媽的長子曾在小學時期由我擔任班主任,因此我們之間有些緣分。 她的小兒子原本就有些高敏感(HSP,感受性強、內心細膩)的傾向,但一直以來還是能正常上學。 然而,暑假期間,這位母親因身體不適而不得不請假休養,兒子由此開始產生一種想法:「只要我待在家,就能一直陪著媽媽。」 作為母親,她也覺得兒子依賴自己、喜歡陪著自己這件事很可愛。但她同時又覺得,母子長時間共處於家中並不是一件好事,因此 內心非常糾結。   我一方面推薦她開始寫「孩子日記」,另一方面也明確地告訴她:「等身體恢復以後,一定要回去工作。」 因為我察覺到,她和孩子之間有某種「情感依賴」的傾向。 而問題的根源在於,這位媽媽正遭受丈夫的家庭暴力(DV),無論是孩子還是她自己,都長期處於痛苦中。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 產生共依存現象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只會讓整個狀況更加艱難。 所以我對她說:「請妳把憤怒、痛苦、悲傷、喜悅等等各種情緒,都寫進『咦咦日記』裏。請妳接納自己的所有情緒。」 這位媽媽自己在孩提時代也曾遭受父親的暴力。擁有這種童年創傷的人,往往內在的小孩(即「內在小孩」或「內在兒童」)處於 受傷狀態,導致長大後容易沒有自信、感到孤獨。   實際上,她寫的『咦咦日記』字跡非常淡,從筆跡中也能感受到她的自卑與猶疑。因此我建議她,最優先要做的就是療愈她自己的 內在小孩。 剛開始寫『咦咦日記』時,她幾乎每天都會寫滿兩頁密密麻麻的內容。 以下是她原文的記錄。雖然可能有些難懂,但應該能感受到她當時傾瀉而出的情緒有多強烈: 「今天是拍照日。衣服準備得很好,頭髮也打理了,想著時間會花得比較久,就提早開始準備,但因為做作業耽誤了時間。我給他 用哥哥的髮蠟定型,可是弄得不太好,只好沖掉再吹乾。結果他還是不滿意,情緒崩潰地說不去了。我給老師打了電話,老師來到 門口接他。他邊哭邊說『媽媽,牽著我的手去上學。』」 「他說,『修學旅行我不想去,感覺不好玩。』我回應說「沒去過怎麽知道不好玩?」結果他又說「啊,學校也去不了了」,我只好 再次拜託老師聯絡。後來我們約在熟悉的那條路見面。我問他老師說了什麽,他說「不知道,聲音都聽不清」,於是我說「那我們 就牽著手一起去和老師會合吧」,就這樣出發了。見到老師後我和他說了再見,對他說「你一個人去吧」,他也接受了,自己一個 人走向了老師。」 她詳細記錄了兒子在上學前情緒崩潰,以及老師來接他的全過程,連對話都完整再現。讀到這裏可以明顯看出,她對孩子已經有點 「過度介入」了。 這種狀態大概持續了一個月,之後這位媽媽回到了工作崗位。因為不得不分出時間顧及自己的生活,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自然減少, 日記的篇幅也隨之驟減。奇妙的是,兒子開始願意去上學了。 她這才意識到:「也許正是因為我太忙、沒有太多時間去關注他,他反而更願意去學校了。」 她坦言,雖然對孩子一天天長大、不能一直陪在身邊感到有些寂寞,但也開始學會告訴自己:「我是我,寂寞也沒關係。」這樣一 來,她比以前更有自信了。 她說:「雖然我和兒子的距離感還在摸索中,但通過寫出內心的不安,我找到了一個可以傾訴情緒的出口,養育孩子也變得輕鬆多 了。」 寫『咦咦日記』幾個月以後,她的心境也慢慢發生了變化。 前文提到,孩子是渴望父母關注的。但如果過度介入,就有可能適得其反,反而讓孩子更加痛苦。 通過「孩子日記」,可以幫助父母找到既不是過度保護,也不是放任不管的「剛剛好」的距離感。 對那些一味「逼孩子、推孩子」的父母來說,會意識到:「或許我該後退一步,先放手看看。」 而對那些關注太少的父母來說,也許會覺得:「也許我該多跟孩子聊幾句。」 就是這樣一推一拉之間,慢慢找到最適合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模式。 我自己也是一樣,和孩子之間的「剛剛好距離」一直是在不斷試探和調整中。 有一次,我正準備出門上班,兒子卻開始剝橘子皮。 作為家長,第一反應可能是「我來幫你剝吧」,趕時間的我也很想直接幫他。但我故意等著,看他自己動手。等他剝完之後,我說 「你很努力耶」,他臉上立刻露出喜悅的笑容。 即使因此遲到被責備,我也覺得,看著他成長的這一刻更值得。畢竟,孩子的成長稍縱即逝。 有時候要介入,有時候要放手——相信、等待,也許育兒的本質就是這樣不斷的循環。
回到最上層回到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