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者查詢
Masahiro Yamada
山田昌弘

日本家庭社會學權威。
一九八一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 一九八六年東京大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
現任中央大學文學院教授,專攻領域為家庭社會學,嘗試以社會學觀點與管道解讀親子、夫妻、戀人等人際關係。
將大學畢業後仍與雙親同住、持續單身生活的年輕世代稱為“單身寄生族”,使“不平等差距社會”一詞成為流行語,深植人心。
此外,創造出“婚活”這個詞彙,搧風點火促成了婚活風潮。

主要著作包括《單身寄生時代》(築摩新書)、《希望差距社會》(築摩文庫)、《少子社會日本》(岩波新書)、《新平等社會》(日經BP.BizTech圖書賞受賞,文春文庫)《“婚活”時代》、《“婚活”症候群》(皆為合著,Discover隨身書系列)《何以年輕世代趨於保守化》(東洋經濟新報社)、《絕食系男子與撫子公主》(合著,東洋經濟新報社)。
 

作品

為什麼婚姻變得如此複雜與艱難? 結婚、不結婚、離婚,它們如同社會的三棱鏡,折射出時代的多元與變遷。 一部揭示“婚姻難”真諦的著作終於問世,它如同一把鑰匙,將幾代人的心鎖輕輕開啟,引領我們探尋婚姻的真諦。 三分之一的婚姻以破裂告終,三分之一的六旬老人孤獨無伴,日本男性的終身未婚率更是逼近三成。 本書深刻剖析了“難婚社會”的複雜面貌及其所面臨的種種挑戰,同時也揭示了經濟停滯與非正式雇傭社會背後的陰影。   【目錄】 導言:已婚夫婦,是親密無間還是形同陌路? 第1章:婚姻的奧秘——究竟何為“婚姻”? 婚姻並非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 它沒有固定的答案,只有無盡的探索; 婚姻與愛情愈發成為個人的選擇; 個性化時代的浪潮汹湧而至; 非正規就業社會的轉型; 三代人對於婚姻的觀念卻似乎未曾改變 第2章:“婚姻生活”需要怎樣的支撐? 婚姻的距離在代際間如何演變? 婚姻的形式又為何愈發多樣 每一個决定都充滿了個性化的色彩 夫妻間的“冷暴力”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愛情與金錢的糾纏,讓愛情變得愈發複雜; 站在十字路口的“個性化高山族一代”,他們的選擇又將如何影響婚姻的未來? 第3章:未婚,是否就是一種耻辱? 終身未婚率的急劇上升; 少數婚姻逐漸成為多數; 未婚帶來的經濟社會挑戰日益嚴峻; 婚姻的好處何在? 未婚是否是“個性化”的必然代價? 日本“依賴型社會”又將如何面對未婚潮的衝擊? 第4章:離婚,是否就是罪惡? 離婚,是否終將走向陽光? 回顧歷史,二戰前的日本曾是“離婚大國”; 離婚帶來的貧富分化問題不容忽視; 日本離婚率上升的背後,隱藏著哪些因素? 日本式的“愛情多樣化”又該如何理解? 第5章:婚姻對人生的影響——社會的新挑戰 “一人家庭”逐漸進入老年期,日本社會將面臨怎樣的挑戰? 配偶與陌生人之間,究竟有何區別? 無性婚姻的問題又該如何解决? 在尋找“關懷”的紐帶中,我們如何準備“承諾”彼此的生活?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我們又能如何尋找“多樣化的幸福家庭”?  
日本社會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2004年,作者出版了具高度影響力的《希望格差社會》,從「人們的希望」這一視角出發,深刻描繪日本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現象。「格差」意指階層間的不平等,為避免社會滑向階級分化的極端局面,必須持續觀察社會脈動,並及時擬定應對策略。如今,平成時代已經落幕,迎來令和的當下,日本社會將如何演變?階層格差會如何擴大?而人們的希望又將何去何從?這些疑問,正是作者撰寫本書的核心動機。   本書首先分析平成時代中,日本社會所隱含的各類「格差」是如何逐步擴大的,接著從「希望」的視角,回顧人們的期待如何從戰後昭和時期一路變化至今。書中亦探討平成時期蓬勃發展的虛擬世界——如社群媒體、虛擬娛樂與偶像文化——如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現實中的階層落差。作者進一步指出,平成時代的日本社會與江戶後期頗為相似:經濟停滯、階級固化、社會倦怠氛圍蔓延,均為其共同特徵。   全書共分為八章,架構如下: 1. 平成時代浮現的「四大負面趨勢」   2. 世界經濟結構轉變與四大趨勢的根源   3. 從生活者視角審視「格差問題」   4. 格差社會的變遷:過去、現在與未來   5. 令和時代格差社會的成形   6. 虛擬世界補償現實落差的時代來臨   7. 日本會在令和時代「江戶時代化」嗎?   8. 幸福衰退的日本:令和時代的未來走向     自泡沫經濟崩潰以來,日本進入長達數十年的經濟停滯期,「失落的20年」一詞於2015年前後浮現,成為對平成時代的寫照。收入停滯、無法結婚的人數攀升,社會階層流動性下降,各式格差問題日益加劇。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儘管整體經濟環境停滯,平成時期人們的「生活滿意度」卻持續上升——這一點,也可從多項官方調查數據中得到佐證。   作者據此提出,日本極有可能正處於一種「幸福地衰退」的狀態。在網路技術高度發達的背景下,社交媒體、虛擬遊戲與偶像文化成為年輕世代的新日常。虛擬世界某種程度上成為逃離現實落差的出口,也改變著人們的情感與價值認同。   本書不僅縱觀平成至令和年間的社會氛圍、制度轉變與價值觀變化,更深入探討虛擬世界是否能承載年輕世代對「現實失衡」的補償機制。誠摯期盼讀者透過本書,洞悉當代日本社會的深層變動與潛藏風險。
回到最上層回到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