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搜尋
進階搜尋:
原文書名
中文書名
ISBN
作者名
書訊內容
標籤
圖書類別

在二十世紀的英語文學史上,繆麗兒.絲帕克(Muriel Spark, 1918–2006)無疑是一位極具標誌性的作家。她的小說既機智又殘酷,常常以看似荒誕卻極度精準的方式,揭露人性深層的黑暗面。絲帕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描繪一位充滿魅力卻帶有法西斯色彩的女教師如何操縱學生人生的故事,至今仍受讀者喜愛與改編。還有在《Memento Mori》中,一群老人接到神秘電話,提醒他們「記得你必須死去」,結合詼諧與死亡的深沉寓意。
絲帕克的作品跨越不同題材與風格,從宗教神秘到政治諷刺,從荒謬的設定到冷酷的心理探索。文學評論家常稱她是「文學界的變形者」,因為她的文字能瞬間轉換語調、視角與風格,讓讀者無法預測下一步會出現什麼。
繆麗兒.絲帕克傳

★《美國殺人魔》作者最新小說,Goodreads上有4萬筆評分。
小說背景設於 1981 年的洛杉磯。主角是 17 歲的 Bret就讀於一所菁英高中,日常充斥著派對、音樂、毒品與性。但一位名為 Tao 的新同學轉學來後,一切變得詭譎。與此同時,洛杉磯出現一名連環殺手,被稱為「The Trawler」,專門獵殺年輕人,犯罪現場留下儀式化的手段。Bret 漸漸懷疑 Tao 與這些謀殺案有關,但證據不足,而自己也逐漸陷入幻覺與偏執症。
青春碎片

一本充滿啟發的文集,探討我們如何從動物世界中汲取智慧,從而更充實地活出人性。
一隻流浪貓教會我們,我們受傷的部分同樣值得被愛……
動物的生命哲理

來自備受讚譽的記者與小說家法蒂瑪・布托(Fatima Bhutto)——其作品曾被《NPR》讚譽為「強烈而有力量」——這是一部深刻且私密的回憶錄,書寫哀傷、心碎,以及我們對自然萬物所負的責任,而這一切,都來自那隻拯救她生命的狗所教會她的。
法蒂瑪・布托在青少年時期,親愛的父親遭到暗殺,自此,她始終渴望一個完整且幸福的家庭。多年後,她仍深陷悲痛之中,遇見了一位充滿魅力的男子,對方向她承諾一個全新的開始——愛、療癒,以及她夢想中的孩子。但這個夢很快瓦解,暴露出一段有毒、操控性極強的關係,禁錮她超過十年。
狼嚎時分:回憶錄

在加里·施特恩加特(Gary Shteyngart)和喬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荒誕文學傳統的影響下,誕生了這位被《大西洋月刊》譽為「她這一代後蘇聯作家中的佼佼者」(one of the leading post-Soviet writers of her generation)以及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稱為「值得關注的新人」(a new talent to watch)的首部小說,講述了三位烏克蘭女性和一隻極度瀕危的蝸牛在資本主義、外國入侵、浪漫和生存的考驗中所經歷的磨難。
2022年,烏克蘭。娜絲佳(Nastia)和她的妹妹索莉瑪亞(Solimaya)捲入蓬勃發展的烏克蘭新娘行業,受僱來烏克蘭參加「浪漫旅行」的西方男子,為他們尋找夢中情人提供娛樂。耶娃(Yeva)則是一位孤僻且特立獨行的科學家,她在作為實驗室的拖車裡嘗試培育出這個地區日益減少的蝸牛品種,但她總是失敗。
"終結"單身: 烏克蘭新娘的反撲

★版權已售英國(Brazen Books Hachette)、法國(Laffont)、西班牙 (PRH Spain)
★作者經紀公司 CAA 認為娜塔莎.阿里(Natasha Ali)的小說融合了多元風格與主題,她的文筆讓人聯想到多位風格鮮明的女性作家——如 Daisy Johnson 探索身份與主體的實驗性敘事、Julia Armfield 聚焦於女性身體經驗的書寫、Shirley Jackson 以哥德式恐怖寓言對社會進行犀利批判、Bora Chung 則以奇想科幻探討女性與存在的邊界,而 Eliza Clark 則觀察並解剖未來社會的病態與荒謬。
伊甸複製人

★這本書讓我想到Alive: The Story of the Andes Survivors by Piers Paul Read,講述1972年烏拉圭空軍571號班機空難,生還者吃死者人肉充飢度過72天。此事件後於1976年、1993年與2023年多次被翻拍成電影。Alive更多描繪倖存者經歷空難、雪崩,翻山越嶺的過程。Captain's Dinner則側重別無選擇吃人肉的倫理與法律問題。
求生是否能為殺人辯解
海上的晚餐

作者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可說是最會將複雜難析的歷史梳理成淺顯易懂科普故事的作者之一。由食物科普起家,讓作者接觸到鴉片、咖啡因、啟靈藥物(Psychedelics)等,了解意識的邊界與可變性,最終於2018年出版《改變你的心智》。這本新書《意識之現》,即作者對意識的縱深探索,引領讀者重新思考「自我是誰?」、「我為何有感覺?」以及「科學能否真正解釋無法量化的內在經驗?」。結合科學記實、哲學反思與文學評論,作者以一貫清晰、敏銳而具有親和力的筆觸,深入淺出地打開了一個晦澀難懂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主題:意識是什麼?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存在?
波倫真的很懂得如何吸引讀者,本書引言以1998年在深夜酒吧的打賭展開「意識科學」的基本假設。計算神經科學家克里斯托夫·科赫(Christof Koch) 偕發現DNA雙股螺旋結構,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法蘭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相信意識如其他自然現象,可以簡化成特定神經元在操控。賭盤另一邊哲學與認知科學家戴維·查爾莫斯(David Chalmers)則質疑,如果說意識包含學習、記憶等科學家已可在大腦特定區域測得的認知活動,為什麼這些行為仍需要個體感受參與。特定神經元或腦波與個人感受有什麼關聯?
意識之現

許多自殺源於生物性的心理疾病,但有時某個特定群體的自殺率會在短時間內激增——甚至增加兩倍、三倍,甚至十倍——呈現出如同傳染病般的擴散模式。雖然自殺的流行不像流感或瘧疾那樣迅速傳播,但其發生的速度仍遠遠快於基因變異所能解釋的範疇,受影響的人數也遠超出偶發性腦部疾病所能涵蓋的範圍。
美國銹帶城鎮、俄羅斯城市,以及從北極到太平洋島嶼的原住民社群,都曾出現過自殺流行的現象。這些自殺潮通常與戰爭、貧窮或環境災難無關,反而多與一種深刻的社會環境斷裂有關,使人們開始質疑最親密的情感連結。驅使人自殺的心理痛苦,有人將其比擬為愛的反面——但若真如此,為什麼愛會突然從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中消失,或看似消失?在《為什麼要活著》一書中,公共衛生研究者海倫.C.愛普斯坦試圖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目錄
為什麼要活著? 自殺如何變成一場流行病

《沉沒之城》訴說數百年後與今截然不同的世界中,敵對家族的兩位重要人物在戰火漫天、世事交迫之下,相知相惜轉變為愛情。一部沉浸式、令人屏息的史詩浪漫故事,探討戰爭、忠誠,與「愛」如雙面刃般具有毀滅及救贖的強大力量。
2425年,倫敦已經沉沒。
沉沒之城

★ 日本語版權已售出(高梨書房),此外版權還售義大利(Adelphi)
★《費城詢問報》:「一部非凡且持續展現創意與想像力的作品……幾乎完美的小說。」
《紐約時報》形容這本小說「宛如卡夫卡與伊莎貝爾・阿言德的聯手之作,詩意、詭譎、迷人至極。」
安道爾

「米蘭達・費瑟斯通的《第三街讀書會》令人欲罷不能,機鋒銳利,對友誼、婚姻、八卦、教養、死亡與愛人之難有著令人心痛的深刻洞見。我一讀就停不下來:熬夜讀、錯過地鐵站、不管遲到只想翻下一頁——只為抄下那些銳利到我想刺青在身上的句子。這本小說結合了謀殺懸疑、讀書會風波與一場(共食式)社交禮儀喜劇,堪稱完美,是一部機智、聰慧、緊湊又充滿同理的作品,讓我一路被吸引到最後一頁,並對它的陪伴深感感激。」——《十一種心碎》(The Empathy Exams: Essays)、《在威士卡和墨水的洋流》(The Recovering: Intoxication and Its Aftermath)、《52藍》(Make It Scream, Make It Burn)作者萊斯莉·賈米森(Leslie Jamison)
每個月,第三街讀書會的女性成員都會聚在一起,表面上是為了討論書籍,實則更常是邊喝酒邊八卦。但一連串的劇變打破了她們原本舒適的例行公事:首先,喬絲(Josie)的丈夫魯弗斯(Rufus)突然離開她,轉而與鄰居兼讀書會成員的真理子(Mariko)在一起。不久之後,魯弗斯便在一場撲朔迷離的事件中死亡,而警方竟找不到他的遺體。
第三街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