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以日本與德國的共通點「均為製造業強國為中心」,指出兩國製造業企業明明皆為中小企業,但日本的製造業生產率僅為德國的三分之二左右。
為何兩國相似的產業結構與製造傳統,卻在競爭力與盈利模式上出現如此明顯差距?
本書透過日本與德國中小企業的比較,試圖找到日本製造業再生的關鍵。
作者以政策官僚與實務研究者的雙重觀點,對日本製造業為何輸給德國提出深刻的分析,並主張日本企業應學習德國以價值定價的精神,而非單純追求高品質。
因他善於比較兩國在工業文化、企業經營哲學、價格策略與教育制度上等的差異,其說詞具有一定說服力。書名亦點出了兩國在產品定位和價值主張上的差異:
德國企業傾向於製造能在國際市場上以高價賣出的產品,強調差別化、品質、技術創新與品牌價值;日本企業則常常落入雖然品質好但定價過低的困境,以至於
利潤被壓縮或是無法形成足夠的品牌溢價。
書中作者進一步分析「為什麼差異會產生」。
首章便從兩國在產品設計與市場策略上的選擇差別下手,強調日本過去偏重於量產、大量供貨與價格競爭;德國則較注重利基市場、小量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研發。
接著探討兩國在研發投入、政府支援體制、教育制度中的不同,並提出德國中小企業因為有「隱藏冠軍(Hidden Champions)」的存在— —
那些專注於某一領域並在全球市場佔有高市占率,但名氣未必大、品質與技術卻極為卓越的公司,這樣的企業非常多,且他們保留創業地點,
重視工藝與技術持續改良,不為短期利潤走捷徑。
第3章則集中說明德國支援研發與創新制度的強度:政府與地方自治體、工業協會、研發機構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幫助中小企業技術升級的方法,
以及透過財政與政策的長期支持,使這些企業能投資設備、培育專業人員,並堅持品質與特色。
第4章將目光轉回日本,對比出日本在這些方面的短板,例如研發投入不足、政府政策零碎、許多中小企業過於依賴低價競爭、品牌國際化不足,
以及許多企業在定價上低估自身價值,導致利潤微薄與競爭疲弱等,種種缺點不僅提醒日本企業,也是變相告知讀者有效的經營法則。
在結語中,作者提出日本要重新思考製造業的發展方向,從只追求成本轉向為追求質量與差異化,並且政府與業界需強化研發支持與國際化視角,
此外中小企業也要敢於定高價、塑造品牌價值,為了配合需求也要適時改革教育與傳承技術體制。總之,日本如果想重新在全球製造業中站穩腳步,
必須兼顧「好東西」與「好價格」這兩端,而不能一味追求低價與大量。
整體而言,本書題目鮮明,為正在思考如何提升製造業附加價值的公司、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具體且可操作的觀點,在製造業與經濟政策領域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不只是對比德國與日本的生產率差異,更深究何以能做出高價值產品,並使其被市場以高價接受,這也是近年日本經濟「競爭力下滑」討論中常被忽視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