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nda Prescod-Weinstein
錢妲.普雷斯科德-溫斯坦
錢妲.普雷斯科德-溫斯坦
新罕布夏大學物理與天文學副教授,同時也是該大學女性與性別研究主要教師。她的理論物理研究屢獲殊榮,專注於暗物質、宇宙早期發展與中子星,同時也投入黑人女性主義科學研究領域。
她的第一本著作《Disordered Cosmos: A Journey into Dark Matter, Spacetime, and Dreams Deferred》,獲得2021年《洛杉磯時報》科學與技術類圖書獎、2022年美國哲學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科學獎,以及PEN奧克蘭2022年Josephine Miles文學獎。她亦是《新科學人》與《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的專欄作家。
作品

物理與天文是否曾因複雜的方程式與艱澀的概念而讓你感到畏懼?
你是否曾想過,為何僅僅透過觀察行為,就會改變粒子的性質?
你是否真正了解薛丁格的理論?又怎麼能理解電子竟能同時是粒子,也是波?
物理學常被視為最抽象的一門學科:數學公式縱橫交錯,量子悖論挑戰直覺,甚至古典物理學,微觀到巨觀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然而,此書作者用詩、諾蘭電影、愛麗絲夢遊仙境隱喻,讓讀者能理解與感受這些艱澀的概念。
英文書名以「邊緣」破題,是我們知識尚未抵達的邊境,也是人類的好奇心所在。不同於許多嚴肅的物理科普書,作者並不急於把複雜的公式塞進讀者腦中,而是透過比喻與故事,將難以一言以蔽之的概念轉化為生動的畫面。譬如,薛丁格的貓既死又活、電子既是粒子又是波,這些量子物理的悖論,在她筆下成為我們理解宇宙本質的入場券。
對於習慣把科學看作冷冰冰真理的讀者而言,作者提醒我們,物理學從來不脫離人類文化,詩歌、音樂、電影與理論公式一樣,都是我們試圖觸摸未知的方式。物理與我們理解自我與宇宙的方式息息相關。
這本書最獨特之處,在於作者身為黑人女性科學家,敏銳地指出物理學的發展史深受殖民主義、種族與性別不平等的影響。從誰能進入研究所,到誰的名字能被寫進教科書。在談論太空探索時,不應只是延續殖民的思維,把宇宙視為資源掠奪的下一片土地;相反地,我們應該把探索宇宙視為重新理解人類的契機。暗能量的不確定性、黑洞的神祕性、光速的恆常性等等,這些並非單純的推導結果,而是人類如何在混沌之中尋找秩序的過程。
這本書特別適合三類讀者:
對物理心存畏懼的人
對人文與科學的關聯好奇的人
關注社會正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