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tricia Lockwood
派翠西亞·洛克伍德
派翠西亞·洛克伍德
作者。她的回憶錄 Priestdaddy 曾入選紐約時報書評「2017 年十大好書」。此外,她亦出版過詩集 Motherland Fatherland Homelandsexuals 與 Balloon Pop Outlaw Black。她的作品曾刊登於紐約時報、紐約客、新共和 以及倫敦書評,並在倫敦書評 擔任特約編輯。
作品

#文字像詩一樣,美到不行❤️
這本小說逼迫我們從網路的幻象中甦醒,直視生命最痛苦卻最真實瞬間。是對網路文化的犀利描摹,也是一場直視親情與死亡的哀歌。小說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前半部沉浸在網路世界,後半部則被殘酷的現實撕裂,形成強烈對比。
上半部:虛擬的「入口」
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輕女性,因為在「入口」(象徵網路社群)上的貼文而小有名氣。她的日常幾乎完全被資訊流量填滿,無盡的迷因、標籤、憤怒與荒唐,彷彿全世界都在同一個巨大的聊天室裡吶喊。作者以碎片化推文式的段落來呈現這一部分,閱讀時宛如滑手機般迅速,卻令讀者產生強烈的空虛感。讓人感覺熟悉卻刻意的疏離感。主角不斷思考這些我們在談論的東西,真有意義嗎? 世界正在變化,氣候危機、政治動盪、社會矛盾一再爆發,而「入口」裡的語言卻似乎把一切稀釋成無害的玩笑。
下半部:殘酷的現實
故事突然轉折。主角接到家人的消息,她的妹妹懷孕了,但孩子被診斷出罹患罕見的基因疾病,生命極為脆弱。於是,主角從網路世界的荒謬被猛然拽回現實世界,飛回家陪伴妹妹。小說的語調在此發生劇烈變化。從前半部輕快、諷刺、充滿網路黑色幽默的敘事,轉向極度誠懇、痛切,描述家庭如何迎接一個註定無法長大的孩子,以及在有限的時間裡拼命給予他愛與溫柔。這個孩子最終只活了短短幾個月。她的離去成為小說最殘酷卻最深刻的情節轉折。
這個孩子的生命短暫卻充滿意義。他的存在讓主角以及整個家庭重新感受到愛、悲傷與人類最原始情感的連結。小說在此處以細膩的文字捕捉真實的沉重,與前半部的虛擬輕浮形成強烈對比。主角內心掙扎,不斷比較「入口」裡的語言與現實中的經驗,最終意識到,網路上的所有喧囂,在生命與死亡的重量面前,幾乎毫無意義。
當我們花費如此多的時間在網上,我們是否錯過了生命中最真實、最不可取代的部分?
※金句※
「白人的政治教育就像馬鈴薯,又笨重、又乏味,還偏袒愛爾蘭。突然之間,他們感覺必須要為社會不公發聲。這種情況平均約每四十年會發生一次,通常是在民俗音樂重新流行之後。當民歌再次流行,它會提醒人們他們有祖先,而人們會緩慢地意識到祖先曾經做過壞事。」
「未來的智慧在於搜尋能力,而未來的無知的定義則是無法評估資訊真實性。」
「每天我們都看到新的證據,暗示正是這個入口讓獨裁者得以上台。這實在令人羞辱。這就好比發現越戰其實是由業餘電台引起的,或者拿破崙一直都只聽從一隻名叫布萊恩的鸚鵡的建議一樣。」
「與她的那一代不同,那一代人大多數時間都在線上學寫程式,只為在網誌背景加上一些粗糙的蝴蝶動畫。緊接著的一代人卻大部分時間都在線上開著極度偏激的玩笑,好嘲笑那些愚蠢到以為這些玩笑是認真的人。只是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真的就認真了,最後不知怎麼地,他們就變成了納粹。難道一直都是這樣發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