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者查詢
Hiroaki Enomoto
榎本博明

MP人體科學研究所代表、心理學博士

1955年生於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在東芝市場研究部工作後,於東京都立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課程中輟。
曾擔任川村短期大學講師、加州大學客座研究員、大阪大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現職為MP人類科學研究所代表。

著有『伸びる子どもは〇〇がすごい』『読書する子は〇〇がすごい』『「上から目線」の構造』『ビジネス心理学大全』『「対人不安」って何だろう?』『「さみしさ」の力』等書。

作品

最近聚餐次數減少讓人鬆了口氣,一直和別人待在一起會很難受; 常被人說變熟後整個性格都不太一樣;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傾向,可能就有「隱性內向」的性格。 乍看之下,有些非常開朗友善的人,其實擁有隱性內向的性格。 然而周圍的人們和自己可能都不會意識到有隱性內向的性格。 只是因為性格外向和內向大部分是由遺傳所決定的,因此原本性格內向的人如果持續用外向的方式表現會感到十分勉強和疲憊。 本書將提供給性格屬於隱性內向的人們建議的方向,幫助他們掌握自己「心理習性」,並將其轉化為優勢的內容。 【目次】 序 你的心理疲倦感受是從哪裡產生? 第1章 為什麼會對小事感到疲倦? 第2章 注意你的「心理習性」 第3章 那種疲倦感,或許就是因為你是「隱性內向」? 第4章 大多數高敏感族都是內向型的人 第5章 內向型容易會有的煩惱與處理方式 第6章 內向型的「強項」會在這些地方展現 第7章 擺脫容易「受人影響的自己」 書中前面先詳述說明內向型個性可能會有的煩惱,像是要與別人一起行動時就感到心情沉重、睡前或回家後回顧當天發生的事情而對自己行為感到後悔、難以立刻決定、想逃避會議上或閒聊場合的發言、對於無經大腦的發言感到煩躁等。 接著的篇章詳細分析內向型與外向型的區別以及兩者特徵,並提供小測驗幫助快速釐清自己的類型。 內向型人的特徵是會經常關注自己的內在,擁有豐富內在生活的同時缺乏對外面世界的關心,無法準確地接收別人的想法,人際關係不夠圓滑,在社會適應上感到困難。 外向型人的特徵是不會在意自己的內在,特別關注外在世界,能夠輕易理解他人的想法,不太會有人際關係上面的困擾,十分適應社會。 而此書提及的隱性內向型與內向型的差別是關注內在自己的同時仍然會顧及他人的想法或期待,因此容易心理感到疲倦。 同時回應他人期待的部分又與日本文化的特徵有相當大的關係,與歐美的自我中心文化不同,日本是關係文化,降低自我主張,需要經常考慮他人想法與判斷當下的立場,因此經常站在他人的想法與立場去做出應對。 近期經常出現的高敏感族一詞也在此書做詳細說明,高敏感族通常也會是內向型,這兩者都與遺傳基因影響相關。 *前面所描述的內向型人會有的各種煩惱在後面篇章也提供各種應對方式的解說。
堅持目標的能力、與他人良好互動的能力等, 父母應該跟孩子說什麼樣的“話語”來培養孩子的“非認知能力”? 讓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富饒的人與邁向幸福人生建議!   目次 第1章 誇獎教育的方式不會讓孩子成長 第2章 能讓孩子未來有所成就的是“非認知能力” 第3章 父母親的這種“語言”能提升非認知能力  第4章 與學習能力直接相關的是“認知能力” 第5章 磨練認知能力的基礎“閱讀能力” 最末章 “語言”就是將你的情感面向眼前的孩子   未來希望我的孩子能成為一個“堅強生活的人”。 因此,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懂得運用智慧的人,總是積極向上,開闢自己的道路,這是所有父母的心愿。 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養出這樣的孩子?最重要的教養方式其一就是父母對孩子說的“話語”。 父母發自內心說出的話,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會有積極正向的影響,能豐富孩子未來的生活。 作為父母,更需要有所意識地與孩子們進行互動。 那麼該對孩子說什麼話?需掌握的重點就是“非認知能力”。 使用能培養“非認知能力”這項重要能力的話語,我們能激勵孩子,讓他們更有耐心,更懂得替他人着想。   本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以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讓讀者了解兒童心理發展和學習能力的最新知識, 以及告知父母那些“幫助孩子成長的話語”何時以及如何有效地說出來。   幸福的生活取決於“非認知能力”,“一個人就算很聰明,並不一定代表他進入社會就會成功。” 為什麼一些智商高的人不太起眼,為什麼一些智商平庸的人非常成功,能在社會成功的關鍵因素就是“非認知能力”。 然而“非認知能力”因為與學習能力沒有直接相關而被長期忽視,但其實正是邁向幸福生活的主要因素。 事實也證明非認知能力高的孩子進入社會後,未來更可能取得成功。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爾曼探討了具有平均智商的人能取得極高成就的背景, 發現重要因素就是自製心、熱情、毅力、動力等所謂的心理智能指數(EQ), 後續有更多研究證明“非認知能力”越高,越能發掘以下這些傾向:     良好的人際關係     幸福感高     對生活的非常滿意     身體健康度高     抑鬱症傾向低     不容易感到孤獨     學習成績好     良好的工作表現     容易在公司等獲得管理職位   看到這些成果,可以得知“非認知能力”是過上滿意的生活的重要因素,而“非認知能力”高的人具有以下特質。 自我控制——在必要時控制衝動和情緒的能力。如果做不好,就會被衝動驅使,採取短視的行動,或者情緒爆發,破壞人際關係。 毅力——在困難的情況下堅持不懈、不放棄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很容易就會放棄,無論做什麼都很難成功。 動力——激勵自己,滿懷熱情地做事。如果缺乏此能力,往往面對任何事情都沒精神,無法產生成果。 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感受並體諒他人。缺乏這一點,就無法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和立場,人際關係就難以正常維持。 從此可知,從孩子小時候就需要建立這些性格,父母可透過適當的話語來培養。 書中舉出許多範例,最重要的是要謹記父母每天的態度和隨意的話語對於孩子都是非認知能力的基礎。  
回到最上層回到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