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te Greathead
凱特·葛瑞特海德
凱特·葛瑞特海德
《蘿拉與艾瑪》(Laura & Emma)的作者。畢業於維思大學以及沃倫·威爾森學院的寫作碩士課程。她的作品曾刊登於《紐約客》、《紐約時報》、《Vanity Fair》,並在《Moth Radio Hour》廣播節目中播出。她曾參與美國版的英國紀錄片系列《Up》拍攝,現與丈夫、同為作家的泰迪·韋恩(Teddy Wayne)一同居住在布魯克林。
作品

你可能沒有跟喬治交往過,但你的人生中一定會碰到一位喬治!
這部小說以14個相互關聯的短篇故事組成,描繪了主角喬治從12歲到38歲的生活片段,從911事件到新冠疫情,故事設定時間橫跨21世紀初的美國,作者以犀利卻不失溫暖的筆觸,探索千禧世代男性氣質的複雜面向。
喬治是一個充滿潛力的年輕人,他英俊、聰明又風趣,卻始終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他對長期忍受他的女友珍妮忽冷忽熱,與母親的關係疏遠卻又依賴,情緒在幽默與憂鬱之間搖擺不定。故事以一系列幽默的真實生活片段,刻畫了喬治這位「典型」卻又獨特的千禧世代男性。他不是討喜的角色,卻叫讀者忍不住想知道他的結局。故事不僅聚焦喬治的個人掙扎,還反映了整個世代的年輕人,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尋找自我定位的困境。
《巨嬰圖鑑》的吸引力在於作者對當代生活的敏銳觀察與幽默的敘事手法。喬治的失敗並非來自缺乏天賦,而是源於內心的矛盾與對自我價值的質疑,這種心理描寫對現代讀者而言極具共鳴。尤其在千禧世代與Z世代的讀者中,喬治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許多人在職場、愛情與自我實現中面臨的挑戰。
此外,這本書的結構獨具匠心。14個短篇故事各自獨立,卻又共同構成喬治的成長軌跡。據《華盛頓郵報》的評論,「作者對這類迷茫的年輕男性瞭若指掌,既痛苦又幽默」。
「喬治的優柔寡斷源於他相信自己與眾不同,卻因過多的選擇與完美主義而陷入癱瘓。」這種情緒對許多現代人來說並不陌生,尤其是在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數位時代,選擇過剩往往導致行動的停滯。
「喬治不再是青少年的事實,偶爾會讓他措手不及,讓他一時感到迷茫與失落。」道出了許多人在步入成年後的迷茫感。喬治的「成長停滯」反映了當代年輕人面對成人責任時的抗拒與困惑。
喬治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英雄,他的故事也沒有誇張的劇情轉折,但正是這種「平凡」讓小說顯得真實。喬治的不完美是這部小說的主要力量,作者誠實但不刻薄地審視了一種現代男性類型。
此外,小說對女性角色的描寫很棒。珍妮和喬治的母親艾倫並非單純的配角,她們各自承擔了喬治行為的後果,卻也展現了堅韌與複雜性。珍妮的耐心與掙扎,特別是最後一章從她的視角展開,讓讀者看到了喬治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
老實說,Karen全程翻著白眼看完書稿(如果翻白眼還能讀字)。但是這個主題實在太真實、太特別了,尤其在台灣某一政治人物橫空出世後,喬治這類人有了特別的稱呼。我避之唯恐不及,怎麼會有人想記錄下這些人的人格特質。轉念想想,或許正是因為這群人一直存在在這個社會中,這本書肯定能找到契合的讀者群,所以選了這本書做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