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ina Lopes
瑪麗娜·羅培斯
瑪麗娜·羅培斯
巴西裔美籍記者,曾走遍五大洲報導女權、照護與母職。2016年至2020年間,她專為《華盛頓郵報》報導巴西消息,這份工作帶他走訪亞馬遜雨林偏遠地區,採訪女性薩滿並挑戰部落性別規範;他更深入里約幫派控制的貧民窟,與因槍戰失去子女的母親交流。他也曾在受茲卡病毒肆虐的巴西東北地區,記錄該疫情對貧困家庭的影響。羅培斯撰寫的一篇關於委內瑞拉移民潮在南美洲蔓延的文章曾被《華盛頓郵報》報名普立茲獎。2019年,她因報導亞馬遜的性交易網而獲得國際婦女媒體基金會獎金。加入《華盛頓郵報》前,她是路透社駐莫桑比克的記者。其作品見於《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BBC》、《PBS》、《Vice》等媒體。目前,她與丈夫及兩個孩子居住於華盛頓特區。
作品

面對育嬰假與產前產後心理諮詢的不足、重返職場與成為「完美父母」的期待,生小孩彷彿是場災難的開始。地球上這麼多為人父母,怎麼沒有人跟我一樣有相同的煩惱?別擔心,你並不孤單!知名記者環遊世界探尋不同文化如何實踐共同育兒(communal parenting),將告訴你父母們實際可行的方法,減少事事親力親為的想法,重建社區互助的力量,打造屬於自己的「育兒村」。
傳統育兒經典著作多從世界各地的育兒實踐中汲取靈感,例如《法國爸媽不崩潰》(Bringing up Bebe)和《丹麥式育兒法》(The Danish Way of Parenting)。這本書《請您教訓我的孩子》(Please Yell at My Kids)針對相同的讀者群,提供了更全球化的視角,作者不僅僅介紹世界各地理想的育兒方式,每一章還包含「帶回家」實踐的建議、反思和策略,幫助讀者重新審視自己的育兒法。
作者走訪新加坡、巴西、莫桑比克、馬來西亞、瑞典、中國、芬蘭、丹麥、法國、荷蘭,觀察並採訪當地父母對於養育孩子的想法、政策與迥異的育兒文化。各國受訪意見的核心卻都有一個簡單卻不那麼容易實現的元素:社區互助。在美國,育兒通常是兩個人的任務,而在其他國家,育兒更像是一場團隊運動,家人、朋友和鄰居共同參與,提供協助。(雖然過份關心偶爾也會讓人受不了!)從作者親生經歷華裔婆婆幫忙坐月子,感受女性長輩的對孕育的理解與關心,到新加坡的祖父母領薪照顧自己的孫子,獲得參與感的同時也能延年益壽,以及丹麥父母習慣讓嬰兒在室外睡午覺,以保有個人時間與空間等文化, 了解養兒育女從來都可以不是單打獨鬥的事,適時發聲尋求幫助並不可恥,反而對自己的身心與孩子的發展有益。
《請您教訓我的孩子》更多是本賦予父母力量的書,將指引讀者如何定義自己的「不可妥協」價值觀,如何應對與親家或其他家人間的指手畫腳,重新發現育兒的樂趣,並培養出堅韌又獨立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