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者查詢
Tomoe YAMADA
山田智恵

株式會社ダイジョーブ的代表取締役。1977年出生於東京,在慶應義塾大學法學部和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管理研究科(MBA)畢業。

雖然最初加入了父親經營的公司,但在2009年遭遇了雷曼兄弟的經濟風暴,導致公司申請了民事重組。

作為創始人的父親和全家人離開了公司,一家人都失業了。

盡管生活感到絕望,但從2010年開始使用筆記本進行復盤,從那時起,生活開始好轉。

在轉職的一家上市公司,擔任社交媒體業務部門主管,並同時擔任外資創業公司的高管,還出版了日本第一本關於Instagram行銷的書籍。

2016年創立了株式會社ダイジョーブ。他將自己實踐的自我理解方法總結為一種名為「ミーニング・ノート」的方法,並舉辦演講和研討會。

他的著作包括《ミーニング・ノート 1日3つチャンスを書く之進む道が見えてくる》(金風社)

和《できる100の新法則 Instagramマーケティング》(印刷)(合著)

作品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頂級」復盤的3大範本,7大技巧,助你重啟人生。 如果你動不動就感到疲憊,對生活總是有一種無力的麻木感,經常被不起眼的事情牽動情緒、陷入內耗,那麽建議你讀讀這本「復盤手冊」。   因為它是幫你奪回主動權、重建生活秩序的最好方式。 復盤手冊其實是幫你建立反映你內心和行為的資料庫。單個事件無法展現出傾向。 只有多個事件的積累,回顧這些資料庫,這些傾向和特點就會清晰地展現出來。 透過持續回顧,那些影響你的信念和固定觀念也會顯現出來。   如果把自己必成一棵樹的話,透過這本書中的方法,你會經歷3個階段: 1. 能看到葉子的時期 當你養成復盤的習慣時,首先會了解到自己的「頭腦、心靈和身體狀況」,並開始看到「最近讓自己在意的事情」和「重要的人」。由於葉子會不斷生長更替,所以你要不斷地思考並記錄你每天的感受和想法。這個階段可能持續幾個月到半年。即使不打算與他人分享這些復盤,你可能也會意識到自己有時候會試圖裝出一副很酷或者言行舉止很中庸的樣子,或者朝著並不符合自己內心的優等生方向發展。 2. 能看到樹幹的時期 當你逐漸習慣於將內在聲音語言化時,會逐漸看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優點和擅長的領域」以及「自己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模式」。用樹木比喻,這相當於樹幹的部分。相比於樹枝和葉子,你會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特點和價值觀。當行動起來時,妳會明白自己想要做什麽,表現出一種輕盈感。同時,你也會意識到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並開始注意避免這些行為。因為你會看到自己不適應的事物和不喜歡的事情,因此你會學會保持自己的良好狀態。 3. 能看到根部的時期 在這段時間裏,你會看到「造成你的思考模式和行為模式」的根源,也會看到「你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想成為什麽樣的人」的願望和想法。在這個時機,也是你會做出重大決定的時期。   本書提供了3大範本 1. 一日復盤 2. 一周復盤 3. 一月復盤 和 7大復盤技巧 技能1:切割 技能2:賦予意義 技能3:篩選 技能4:連接 技能5:抽象化 技能6:具體化 技能7:審視   結合具體案例,透過具體的操作步驟,幫助讀者高效搭建復盤體系。書中還給出了養成復盤習慣的方法,讓這個復盤方法,持續地成為大家的人生助推器。 如果成長有捷徑,那一定是復盤。對於普通人而言,這是一個【投入少、改變快、復利高】的自我叠代神器。 這本書的特色在於,和很多實用性的日本圖書一樣,不僅僅講述理論,而是將步驟細化,並且結合詳細的案例,手把手地幫助讀者掌握,方便讀者去落實和實踐。   內容節錄 ●技能1 :切割 首先是,「切割」技能,即將「自己可以改變的事情」與「無法改變的事情」分開。 透過切割技能,你可以找到自己能夠做的事情,並將注意力集中在那裏。 許多人都在為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而苦惱或擔憂。 他們會思考別人的想法和行為,反覆回憶過去的事情……。 往往會被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所困擾,導致忽視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為什麽會反覆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也很好理解,因為人類的頭腦是混亂的,沒有被整理過。 你是否曾經分不清自己聽到的是別人說的話還是自己的想法? 或者是對尚未發生的未來事件進行了消極的預測並感到恐懼? 因為頭腦中有各種各樣的想法交織在一起,所以無法分清自己可以改變的事情和無法改變的事情的界限。 因此,需要將這些想法清理出來並加以書寫和復盤。只有這樣,您才能進行切割,並清晰地看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接下來,讓我們來分開下一個方面。   一、事件和主觀 首先將「已經發生的事件」和「主觀感受」分開。 「事件」無法改變。 但是,你對這個「事件」的看法或解讀,即「主觀感受」,是可以自由改變的。 例如,「最近談論投資的人增多」這一「事件」已經發生。 對於這個事件,每個人的看法可能截然不同,但是例如,「談論投資的人都不可信」這樣的想法就是「主觀感受」。 重要的是要意識到,「主觀感受」是可以自由改變的。如果不將「事件」和「主觀感受」區分開來,就會被困在自己的「主觀感受」中。 例如,「投資談話的人都不可信」這樣的觀點只是「主觀感受」,但是如果將其視為事實,就會陷入其中。 實際上,「主觀感受」是可以自己隨意調整的,但是往往會忘記這壹點。經常聽到「問題出現了!」這樣的說法,這也是沒有進行切割的例子。 發生的只是事件,將其視為問題還是不是問題是「主觀感受」。如果不能進行切割,就會誤認為問題已經出現。 貼上「主觀感受」的標籤後,這個標籤就很難剝掉。雖然這種切割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需要進行訓練。 只靠頭腦思考是絕對不行的。要將想法書寫下來,以物理形式存在並進行確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進行切割。   二、他人和自己 第二點是「他人」和「自己」。只有「自己」的主觀和行為是可以改變的。 「他人」 的想法和行為是屬於「他人」的,而不是你可以改變的。 然而,人們往往會關心他人的想法。有時候,您可能會擔心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可能會希望「更受信任」、「更受關注」「更讚賞贊」等,因此想要改變「他人」的主觀和行為。 例如,你會想知道你讀本書時的感受如何?我希望你感到「興奮!」 但是,這只是我的期待,你的想法是你自己的自由。我無法控制它。 要記住的是,他人的想法和行為都屬於他們自己。分清這一點,就會改變你投入在什麽地方的時間。   三、結果與行動 接下來要切割的是「行動」和「結果」。雖然「行動」是可以自己改變的,但是「結果」卻無法完全控制。 比如考試成績、減肥等情況下,只有您的「行動」才會影響「結果」,這時控制「結果」就相對容易一些。 但是像銷售活動、內部晉升等事情,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僅靠自己的「行動」無法獲得「結果」。 隨著成年後要做的事情變得越來越復雜,「結果」的控制就變得越來越困難。 尤其是在現在這個被稱為充滿不可預測事件的時代,更是如此。為了搞清楚自己能夠改變什麽,「行動」和「結果」需要分開考慮。 只有「行動」是100%由自己掌控的。只顧著考慮「結果」,卻不行動,太可惜了。「結果」和「行動」要分開來考慮,集中精力在自己能做的事情上。   四、過去與現在 理所當然,「過去」是無法改變的。「“現在可以做的事情」和「過去的事情」需要劃分清楚。 請注意你的表達方式。在進行復盤時,有些人會用到「這樣做就好了」的表達方式。 這樣就會用到過去時態,所以應該改成「下次這樣做」。 雖然說使用過去時態的表達方式,本人可能意思是希望下次這樣做,但實際上,正如「語言的選擇會改變思考」所說,言辭的選擇至關重要。 因此,為了進行切割,要把表達方式改成「從現在開始能做的行動」才是重要的。   以上是要切割的四個方面。掌握了這些切割技能,心態和行為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切割下來,您會發現自己能做的事情實際上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只要把精力集中在這些有限的能做的事情上,情況就會發生很大變化。 就像用放大鏡聚集陽光一樣,那裏就會發生焦化,這就是這種巨大的力量。 「盡人事聽天命」有這樣一句話,意思是盡力而為,順其自然。讓我們進行切割,明確可以盡力而為的事情,也知道有些事情只能順其自然。   ●技能2:賦予意義 賦予意義的技能是指發現自己經歷的事件中的價值和可能性。在上一個切割技能中,我們說過,「事件無法改變,但主觀可以隨意改變」。 而如何構建這個主觀,就是賦予意義的技能。當某事發生時,我們會立刻產生情緒並進行無意識的思考。 比如,當上司給出粗魯的指示時,我們會立刻感到憤怒,當被讚揚時,盡管有些害羞,但也會感到自豪。 針對每一個事件,如果我們試圖去控制情緒或深入思考,那麽日常生活就會變得停滯不前,所以我們可能會在無意識中立即做出反應。 然而,賦予意義的技能不是讓瞬間的情緒和無意識的思考停留,而是有意識地發現其中的價值和可能性。 為什麽賦予意義的技能如此重要呢?因為當我們發現價值和可能性時,我們的行動就會改變。 比如,在危機時刻,你是認為「完了……」還是認為「這是成長的機會」,這會影響你之後的行動。 如何賦予事件意義,就像是決定我們行動方向的指南針。而當行動改變時,結果也會隨之改變。通過這樣的反覆,人生就會發生變化。 不要讓這麽重要的力量在無意識中消失,讓我們好好培養它。下面是一些關於賦予事件意義的要點。 不僅是對於特別的正面事件,也對於引起負面情緒的「討厭的事情」和容易被忽視的「微小的事件」,都潛藏著價值和可能性。 請嘗試關注那些引發憤怒、悲傷或自我厭惡的負面事件,以及壹些小小的領悟或微小的喜悅。 我將討厭的事件稱為「辛辣的機會」,將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稱為「稻草機會」。 這些事件通常被忽視為毫無價值,但透過賦予意義的技能,它們可以被轉化為機會。   從事件中找出「覺悟」、「學習」、「決心」、「好事」、「預感的」中一並賦予意義。 這就是你從事件中獲得的價值。例如,與家人共進晚餐是一個愉快的經歷(事件),度過了幸福的時光(好事)。 這種好事成為了你從事件中獲得的價值。再比如,當收到同事的年終反饋時,得知「傳達方式不夠好」的負面反饋(事件), 您可能會有些沮喪,但決定將其視為學習的機會(決心)。這種決心就是你從事件中獲得的價值。 透過思考「自己從這個事件中到底獲得了什麽」,你會逐漸培養出發現事件中蘊含的價值和可能性的能力。 與切割技能不同,賦予意義的技能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創造性領域。請珍惜你的認知。 因為對自己不滿意的東西,既無法留在心裏,也無法轉化為行動。 透過培養這種賦予意義的技能,你將能夠意識到即使是在無意識中忽略的事件、討厭的事情中,也潛藏著可以獲得的機會。   ●一周復盤 先理解一周復盤的整體概況 基於一周的記錄,按步驟進行一周復盤。 步驟1:集中於重要描述 步驟2:尋找聯繫並畫箭頭 步驟3:抽象化 步驟4:具體化 步驟1到步驟3是記錄在每日記錄的右頁上,而步驟3是記錄在左頁上。   〇一周復盤(第一步) 在一周之內,將重要的事情壓縮成3個。 每天寫3個,一周就有21個。從中選擇本周重要的事情。 透過每周進行「壓縮」,你的優先順序會變得清晰,決策也會更容易,行動也會加速。 尤其是在這個時代,訊息過載,人們很容易迷失方向,不知道什麽對自己重要,頭腦中可能充斥著需要考慮的事情,感到十分混亂。 這不是個人性格的問題,而是這個時代特有的問題。透過每周梳理出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情,你會發現思考的焦點變得更為清晰。 請毋需想得太多,試著聽從直覺。注意寫下來的含義,不要僅僅根據事件的重要性來決定,也要關注你內心的聲音。 有時候,即使是不那麽重要的事情,也可能會帶來重要的領悟。 即使覺得很難做出決定,也可以試著輕鬆地做,像是在進行訓練一樣。做出決定並不意味著你不能改變。 做出決定後,如果感覺有些不對勁,那就進行修正即可。只有做出決定,你才能弄清楚是「順暢的」還是「有些不對勁的」。 有不舒服的感覺並不是壞事。「這不是嗎?」是一個友善的聲音,溫柔地提醒你。 很多人不能做出決定,可能是因為誤解了一些事情。我在書中多次強調過,沒有正確答案。 如果一直在尋找根本不存在的答案,那麽迷失方向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什麽對你來說最重要,只有你自己能決定。通過持續進行復盤,你的感覺會越來越敏銳。 最後,我想分享一句我從一位企業家那裏學到的話:「自己選擇的道路才是正確的。」 在做出決定時,「如果選擇了其他道路,會更好」、「如果後悔了怎麽辦」有時會讓人感到不安。 但不管選擇了哪條道路,都要讓自己相信這是正確的。 這句話蘊含著這樣一種想法。每周將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壓縮成三個,並逐漸養成這樣的習慣,這樣你就能做出更重要的決策。   〇一周復盤(第二步) 找到「連接」,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 每天記錄下來的事件有時會與下一個事件或者內心的想法連接在一起。 回顧記錄,看看是否有一些連接正在形成。 那麽,找到連接有什麽好處呢?有兩個主要的效果值得期待。   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法則 找到連接後,請嘗試找出為什麽這些連接很好。 比如,找出自己哪些行為是好的,哪種心態是好的,是否有關鍵人物,是否環境良好等,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法則。 這樣一來,你就能在其他場合應用這些成功法則。不僅僅滿足於發現連接,還能主動地產生下一個連接。 透過重新審視連接,你的洞察力將提升,你會發現無數小事實際上都在支撐著你,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可能是關鍵。 比如,「哦?我原本並沒有覺得這是個大事,但實際上它非常重要!」原來,這個事件是個轉折點」,透過學習連接的方式,你可以修正對事件的認知。 有時候,原本被認為是負面的事件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事。比如,雖然工作上出了差錯導致了麻煩,但卻促使改進,提供了比以前更好的服務。 透過回顧連接,重新審視事件,並培養發現機會的眼光吧。   尋找連接的方法: 尋找連接的方法有兩種模式。 首先是直接的因果關係連接。 例:訂購了書籍➡️書籍送到了! 例:努力提出對客戶的建議➡️成功獲得了訂單 其次是間接的因果關係連接。 由於間接連接顯示出個人獨特性,所以非常重要。例如,「如果有閱讀愛好的時間,我就能對家人更加友好。」 這裏閱讀的時間與對家人友好看起來並無直接關係,但對於個人來說,卻存在聯繫。這樣的間接因果關系,是你自己可以發現的,是發現連接的關鍵。 例:情緒低落至極➡️反而變得堅定,能夠大膽行動。 例:得以與心儀的A先生交談➡️這周變得積極起來 有時候,看起來沒有因果關係的奇妙連接也會出現。 生活中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連接。我在職場的某一次的培訓需要做演講。 這是在一百人左右的觀眾面前做的演講,對我來說是第一次,我非常不喜歡。 我討厭別人看著我,也害怕別人的反應。我覺得很鬱悶,希望明天永遠不會到來。到了當天,我終於做了演講,盡量低調地表現自己。 結果,沒有什麽特別的反應,既沒有好評也沒有差評。這讓我感到無聊,開始後悔起來。 「要是我也講了那個故事就好了……」我的經歷變成了苦澀的經歷。 就在我對這件事感到困擾的時候,一個同事在休息時間走過來,對我說了這樣一句話。 「山田先生的聲音,我非常喜歡。很好聽。」 欸?聲音?是那裏?我根本沒有在意聲音,之前也沒有人誇過我,所以我感到非常驚訝。 但與此同時,我對於一直不敢去做的「在人前演講」稍微有了些信心。此後,我在有機會的時候盡量舉手發言, 我的行為也有所改變。我開始在部門內做報告,參加公司全員大會,參加研討會等,各種場合下我都會發言。 現在,我已經將在公開場合演講變成了我的工作。那句話至今仍然是我內心的最後一根支柱。 在事件發生時,我們往往不知道會如何連結。但回顧過去,你會看到連結的蹤跡。   〇一周復盤(第三步) 進行「抽象化」,將自己的特點言語化 接下來轉到格式的左頁。 在左頁上,我們回顧右頁記錄的一周,並嘗試找出可以抽象化的內容,然後考慮如何具體化。 首先,讓我們從抽象化開始。 在一周復盤中進行抽象化是了解自己非常重要的過程,所以我打算透過許多案例來詳細解釋。 你的筆記中可能包含工作、家庭、愛好、閱讀的書籍等各種各樣的內容。 從這些雜亂無章的訊息中提取出值得關注的內容,並進行總結。 即使一開始看起來毫不相關的話題,也可以嘗試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點,思考「總結起來是什麽?」 接下來,我們應該關注什麽內容進行抽象化呢?請回想一下我在第一步中介紹的樹的形象圖。 首先,你會看到葉子部分(你的狀態、關注的事情、重要的人),然後逐漸看到樹幹部分(興趣、優勢、思考和行為模式), 最後到達根部(形成模式的信念或固定觀念、願望)。 我們將分別解釋這些項目,並附上案例,但並不需要每周都寫出每個項目(請參考下一頁的圖)。 在初始的幾個月中,假設葉子部分可見,請回顧一~三。在經過了幾個月並逐漸熟悉回顧後,請回顧四~六。 過了幾個月以上後,請回顧七~八。要深入抽象化,就需要累積回顧的內容。 特別是樹幹和根部,不僅僅是從周記的描述中發現,而是在持續每周的回顧過程中,逐漸累積回顧的內容,才能看到更高層 次的抽象內容。
回到最上層回到最上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