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作者查詢
Sarah Blaffer Hrdy
莎拉•布萊弗•赫迪

1969年畢業於萊德克里夫學院(Radcliffe College),畢業論文是探討心理適應如何、且為何影響人類創造幻想的妖魔。這篇論文後來出版,書名為《奇納坎坦的黑人:一個中美洲傳說》(The Black-man of Zinacantan: A Central American Legend)。赫迪是科班出身的人類學家,轉而對靈長目動物的社會學產生興趣。為了研究一種猴類雄性的殺嬰行為,進入哈佛大學研究所,於1975年獲得博士學位,論文以《印度黑面長尾猴的兩性生殖策略》(The Langurs of Abu: Female and Male Strategies of Adaptation)為書名出版,成為第一部從社會學角度分析靈長目動物兩性對立的研究。

 

多年來,赫迪發表作品甚多。《紐約時報》曾將她的《從未進化的女性》(The Woman That Never Evolved)列入1981年的重要書目。本書詳論雌性靈長目動物如何成為適應策略的主動者,有競爭性,而且在性的方面有自我主張。1984年間,她發表《殺嬰行為:比較的與進化的視角》(Infanticide: Comparative an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獲選為當年的傑出學術著作。她擔任「人類行為基金會」書籍系列主編多年,至今仍任職《美國靈長目動物學、演化人類學、人性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and Human Nature)的編輯委員。她於一九九六年辭去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職,與家人居住加州北部,從事棲地重建,並兼農作。《母性》是赫迪1999年發表的鉅作,是她最暢銷的一本書,被《出版者周刊》(Publishres Weekly)及《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選為當年年度好書。

作品

女人生來就具備母性本能嗎?母親出於本能而愛護子女,是東西方文化一向崇尚的理想,甚至科學界也普遍贊同,如今卻越來越受爭議。本書以全新的視野觀察母親的行為,並探討這新的理解角度如何改變科學家對人類演化的思考。    莎拉•布萊弗•赫迪教授援引人類學、史學、文學、發展心理學、動物行為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從「生物」與「遺傳」兩個不同的層面檢視母性本能。她剔除傳統刻板印象中對女性本質隱含的偏見,從不同於以往的角度來看母親的矛盾情緒、母職與人生大志之間的關聯、母愛與性愛的關聯,以及嬰兒的需求影響等。赫迪教授也解釋兩性長久以來關係緊繃的原因,這種緊繃又如何表現在現今社會控制女性生殖抉擇的意圖上。     人類以外靈長類的殺嬰行為是作者研究女性天性的起點,三十多年來她橫跨七個國家埋首工作,就是想更深入理解人類的親職心態,這當然與她為人母親又身兼教職的親身經驗有關,而本書正是最佳的成果展現。作者從歷史與演化的觀點闡述做母親的意義,打開我們未曾察覺的眼界,必將改變我們對於人類發展及人類行為的認知。
一百萬年前,在非洲的某個地方,一支系的類人猿開始以不同於類人猿祖先的方式哺育幼兒。這種新的照料方式產生了新的相互接觸和相互理解的方式。這種獨特的人類能力是如何進化而來的,又是如何讓我們世世代代生存下來的,這就是這本大膽而廣闊的人類情感進化新視角所揭示的奧秘。   《母親與他者》從靈長類動物獨特的童年時期中找到了關鍵。要想在食物匱乏的世界中生存下去,年幼的孩子不僅需要母親的照顧,還需要兄弟姐妹、姑姑、父親、朋友的照顧,運氣好的話,還需要祖母的照顧。莎拉•布萊弗•赫迪教授認為,從這種複雜而偶然的育兒方式中,產生了人類理解他人的能力。母親和其他人教會我們誰會關心誰,誰不會關心誰。   從開篇對"飛機上的猿猴"的想像,到對狨猴、黑猩猩、狼和獅子照顧嬰兒的描述,再到對狩獵採集社會中男性為何共同狩獵的解釋,《母親與他者》一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但它也是一個錯綜複雜的論證:自更新世以來,養育孩子就需要一個村莊──而這又是如何讓我們的遠古祖先在成為情感豐富的現代人的道路上率先邁進的。
《母性》(Mother Nature)和《母親與他者》(Mothers and Others)的獲獎作者兼人類學家莎拉·布萊弗·赫迪(Sarah Blaffer Hr  dy)在這本新書中將她的研究目光轉向了父親。赫迪認為深刻的社會變革導致女性外出工作,並使更多的父親擔任起照顧家庭的角色,這不僅對文化產生了影響,而且對男性的大腦也產生了生物學的影響。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男性已經進化得會養育和照顧他人。赫迪博士在書中巧妙地綜合了她的研究成果,指出男性發生了演化性轉變:特別是養育的生物本能──拓展了我們對男人含義的理解,以及對社會和人類的影響。   長期以來,女人照顧嬰兒,男人做其他事情,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難道不是一直如此嗎?當演化科學出現時,它為這一古老的勞動分工蓋上橡皮圖章:雄性哺乳動物進化為爭奪地位和配偶,而雌性則專門負責孕育、哺乳和以其他方式哺育勝利者的後代。但進入 21世紀後,越來越多的男性開始照顧嬰兒,有些甚至從一出生就開始這樣的分工。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赫迪對世界各地的新爸爸們──其中不乏她自己的家庭中的新爸爸──的溫柔專業技能感到困惑,於是她開始追溯男性哺育的深厚歷史,並解釋與她所認為"正常現象"的一切的驚人背離。   長時間照顧幼兒對男性造成了神經心理學式的改變。有鑑於此,新世代的男性──即那些接受與伴侶更加平等分工育兒勞動的人──找到了作為全心全意的保護者和照顧者的滿足感和目標。赫迪利用大量研究成果論證了男性的這種持續轉變不僅是文化上的,而且是生物上的深刻轉變。長期與嬰兒親密接觸的男性會表現出與母親身體和大腦幾乎相同的反應。他們開發出了關愛潛能,而很少有人意識到男人擁有這種潛能。為解釋男人是如何養育嬰兒的,赫迪追溯了人類、靈長類動物和哺乳動物數百萬年的進化史,然後又進一步追溯到最早的脊椎動物──同時考慮到最近的經濟和社會趨勢以及技術創新,並結合了神經科學、遺傳學、內分泌學等方面的新發現。這本書是進化論和歷史觀的完美結合,拓展了我們對"人"的理解,以及對社會和人類的影響。
回到最上層回到最上層